最新资讯
低空经济助推乡村振兴
低空经济通常指利用3000米以下空域,以无人机、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、直升机等为载体,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形成的综合性经济形态。预计到2030年,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,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。青海省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显著优势:空域资源丰富,空域利用率低于5%,飞行干扰少;基建门槛较低,无人机起降点建设成本远低于公路、铁路;技术适配性强,有效规避数字资源短板;见效周期短,无人机物流网络三个月即可部署完成。2024年民族地区低空经济增速达67%,远超全国39%的平均水平,表明其在民族地区具有显著的发展潜力和可行性。结合青海实际,低空经济可在“低空+绿色牧业”“低空+生态屏障”“低空+文旅IP”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。一是依托无人机冷链物流,破解高原生鲜产品外运难题,将运输时间从3天缩短至3小时,成本降低40%;二是利用无人机开展三江源生态监测、光伏电站巡检、草原虫害防治等工作,巡检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;三是开发eVTOL低空观光航线,打造“天路看青海”等文旅品牌,提升青海湖、茶卡盐湖等景区的体验性与吸引力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增加人均消费。为实现低空经济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,建议从以下路径推进:建设低空基础设施,在玉树藏族自治州、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优先布局无人机起降网络;打造低空旅游示范区,构建环青海湖eVTOL观光圈;建立高原无人机测试与培训基地,制定高原无人机适航标准;推进多领域融合应用,拓展低空技术在医疗急救、生态监测、农牧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。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应用或产业形态,更是重塑民族地区发展逻辑的重要力量。青海要抢抓发展机遇,加强政策支持,完善法规标准,培育市场主体。建议设立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,对运营企业给予补贴支持;建立低空经济协调机制,统筹空域管理、产业规划、安全监管等工作;开展应用试点示范,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。